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Google衛星照 地理課活教材

五育中學地理老師黃源誠以Google衛星照協助教學,帶領學生發現太平市隕石坑。
記者江良誠╱攝影

南投市五育中學地理科教師黃源誠,利用Google衛星照片,發現台中縣太平市暗影山地形特殊,帶著學生研究,發現暗影山應是隕石坑,最近又研究車籠埔斷層,希望讓Google超強的地圖功能,成為學生研究地理的好幫手。

黃源誠熱愛地理研究,尤其電腦及網路普及後,相關的地理圖片和資訊取得更方便,成為研究的一大利器。他指導學生進行研究,並配合GIS(地理資訊系統)指導學生深入研究地理現象。

黃源誠在搜尋Google地圖上的衛星照片時,發現台中縣太平的暗影山地形相當特殊,是直徑1.8公里的環形窪地,和周邊山形走勢不同,懷疑是隕石坑。

他帶著學生進一步研究航照圖,並到暗影山田野調查,發現當地地層反轉、有巨礫堆積坑外,另有高壓撞擊及高溫的痕跡,另外還有圓弧狀河流;據此研判暗影山原是隕石坑,經過河流侵蝕才出現缺損。這份研究成果,也成了去年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的題材。

黃源誠說,不少學生認為地理課要背文字地圖相當單調,但透過網路衛星地圖照片,原本只是抽象的地理名詞,鮮明生動地出現在眼前,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黃源誠最近也指導兩組學生,分別對名間鄉的水堀和車籠埔斷層進行研究;學生對車籠埔的盲斷層現象很感興趣,希望透過更縝密的資訊比對,確認盲斷層的範圍大小,有助於周邊土地的規劃使用。

【2008/09/26 聯合報】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貧富差58倍創新高 窮人抓狂

  • 2008-08-22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題報導】

 望塵莫及▲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且分布明顯M型化,低收入戶變得更窮。圖為一位57歲的老伯靠揀紙箱拾荒維生,他表示一個月大約只能賺3000元;他沿途找尋紙箱時旁邊一輛賓士車駛過,形成強烈對比。(王錦河攝)

     編按:台灣貧富差距有多嚴重?主計處將於今日公布的全國家戶所得五等分位資料,看起來似乎沒那麼嚴重。但根據本報調查採訪室獨家取得財政部所屬財稅資料中心的全國家戶所得最新廿等分位資料,金字塔頂端的最高五%與最底層的五%相差高達五十八倍,台灣貧富差距已創下歷史新高。這是各界必須嚴肅面對的重大課題,本報特別以專版深入剖析。

     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民眾叫苦連天。「最近幾個月,客人少了一半,日子不知道怎麼過下去。」一位住在汐止開設家庭理髮店的單親媽媽說,房租電價通通漲,孩子學費也漲了,她的收入卻減少一大半,生活壓力逼得她快得憂鬱症

     這位單親媽媽反映,客人看到媒體報導,景氣差,街頭理髮暴增,只要一百元,她理一個頭原來要二百元,客人紛紛要求降價,害她生意都做不下去。但她強調自己很好面子,再窮再苦也不願去申請低收入戶補助。

     「從米、麵、瓦斯到油電,什麼都漲,生意實在很難做。」在新店中華路開設林家美濃粄條已有十年的老闆娘說,連裝麵的紙碗都漲了,但是一碗魯肉飯,她只敢漲五元,生意算是勉強打平,漲多又怕客人變少。這麼多年從未碰過物價漲這麼凶,只希望不要再漲了。

     最近一年來民生物資柴米油鹽統統漲,市井小民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但生活在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平時進出高級餐廳,穿戴名牌,住豪宅,開名車,還有菲傭侍候,優渥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

     差距漸加大 有內外因素

     根據財政部所屬財稅資料中心最新統計,將全國五百廿三萬戶所得資料分為二十等分,以二○○六年的綜合所得分析,金字塔頂端最高五%的平均綜合所得為四百萬元,生活在底層最低五%者平均只有六萬八千多元,高低所得組相差五十八.六一倍,顯示我國貧富差距創下歷史新高。

     儘管過去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平均達四%以上,但底層民眾不僅未能分享到經濟成長果實,日子反而更苦。

     台灣貧富差距自二千年起明顯惡化,最富裕的五%與最窮五%的平均所得差距在一九八八年為三十二倍,二千年達到四十倍,二○○三年跳升至五十一倍,二○○五年為五十四.八一倍,到了二○○六年擴大至五十八.六一倍的歷史高峰。

     稅制不公 新貧近貧增多

     政大國家發展所講座教授王振寰指出,這些年來高所得者收入逐年增加,低所得者收入卻減少,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已成未來貧富差距更加惡化的基因。台灣貧富差距拉大有外部與內部因素,外因是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內因是台灣未善用中國崛起之勢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其次是不公平的稅制。

     「這十年來低所得者收入不增反減,物價指數卻上漲十%以上,這是他們生活困頓的主要原因。」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若以一九八○年為基數,這廿多年來所得分配的確有兩極化趨勢,自二千年以後,低所得組的可支配所得不增反減,高所得組卻是增加的。而在貧窮線調整幅度有限之下,台灣的新貧與近貧一族明顯增加。

     在知識經濟時代,未來即使景氣好轉,貧富差距不見得就會縮小。林萬億認為,政府必須以更積極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具體作法就是提升就業率以及提高稅收的所得重分配效果。

 

財稅資料 較貼近貧富事實

  • 2008-08-22 中國時報 【謝錦芳】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把全國分為五等分,近年來最高廿%與最低廿%所得者差距變化不大,二○○一年達到高峰為六.三九倍,之後略微下滑,二○○六年為六.○一倍。主計處今日將公布最新的統計。

     比較財稅資料中心與主計處的統計,究竟那一項資料較能夠呈現國內貧富差距實況呢?首先,,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是依全國納稅人申報綜合所得而來,總計達五百廿三萬戶;主計處則是每年以抽樣調查一萬三千多個家庭而來。

     其次,財稅資料中心以廿等分位計,比較金字塔頂端五%與最底層五%的納稅人平均所得,較能看出明顯的差距。主計處的調查主要以五等分位,但受限於調查方式,面對敏感的所得問題,受訪者也不容易完全吐實,調查結果有其侷限性。

     第三,財稅資料中心的綜合所得資料也有不足之處,目前我國停徵證所稅與土所稅,而股票土地都是富人致富的最大所得來源,這兩項資本利得都不在申報範圍。最高與最低五%所得者差距五十八.六一倍,也是被低估的。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當了50年私生子 終於查出生父

  • 2008-07-17 中國時報 【蔡依蒨╱台北報導】

     台北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擁有大量的日治時代「戶口調查簿」,占北市三分之一,而戶所人員在整理「戶口調查簿」時,卻意外為民眾找出「身分」的真相。

     七十三歲的林老先生,因辦理繼承需要調閱日治時代的戶籍謄本,但看到資料時,赫然發現自己身分證背面的母親姓名,與「戶口調查簿」中記載不同。

     經大同區戶所協助追查,才發現並非繕寫錯誤,而是曾有兩次婚姻的父親,在民國卅五年申報戶籍時,將他繼母申報為生母。雖然戶所人員認為「養的卡大天」,但當事人堅持要認祖歸宗,戶所人員則協助當事人完成母親姓名更正。

     另一位五十多歲陳姓男子,身分證上的父親欄始終空白,後來查閱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才發現是母親誤報自己為單身,才讓他五十多年來莫名成為私生子。

     民政局代科長游竹萍表示,民眾會追溯調閱「戶口調查簿」,多數為了釐清繼承權問題,而目前在戶役政全面電腦化的時代,只有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仍以紙本保存,民眾申請必須到原保存戶籍簿冊資料的戶政事務所辦理,甚為不便。

個人隱私 日治戶口調查簿全都錄

  • 2008-07-17 中國時報 【蔡依蒨╱台北報導】

 纏足天花吸鴉片寫得一清二楚▲這位戶長的資料,左上的福字可以看出他是福建人,上面的阿字代表有吸鴉片,上方欄位左下的天字則是染有天花。(黃韋憲攝)

 ▲圖中寫著祖父妾,代表這位是戶長祖父的妾室,左上的纏字表是有裹足。(黃韋憲攝)

     曾聽過「螟蛉子」、「查媒�」、「庶子」嗎?北市民政局現正為日治時代的戶籍謄本進行電腦化作業。當時稱為「戶口調查簿」的戶籍紀錄,記載著每個人的過往人生,甚至連這個人是否「纏足」或有「阿片吸食」情形,都清清楚楚的登載在其中。

     據統計全台共有四六○萬戶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其中約有五一萬戶的資料由北市保存,占全國總資料量的一一.二%,是全國保存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最多的地方。為了讓民眾可以在任何一個戶政事務所請領到日治戶籍謄本,北市各區戶政事務所現正進行資料數位化作業,預計今年底完成資料整理作業,明年底則全面完成掃瞄數位化工作。

     目前擁有北市最多日治時代戶籍謄本的大同區戶政事務所,整理這些日治時期留下的戶政典藏資料時,將珍貴的「戶口調查簿」掃瞄翻拍並舉辦特展,讓年輕一代市民有機會想像日治時代的社會管理方式。

     北市民政局代科長游竹萍表示,日本占領台灣後,自民國前十六年起開始實施戶口調查,有關戶籍的登記資料稱為「戶口調查簿」,而目前北市進行整理的「戶口調查簿」,為日本明治卅九年至民國卅四年間的戶籍資料。

     「戶口調查簿」是當時日本管理台灣殖民地最大的依據,記載精確。大同區戶政事務所主任黃宇葳表示,日本重視身分階級制度的精神充分展現在「戶口調查簿」中,例如被買來幫傭的女傭,必須入買家戶籍,因此在身分稱謂上的「續柄」欄則註記為「查媒�」(台語女傭),至於被親屬過繼收養的小孩則稱為「螟蛉子」。如果不是正室所生,也會登記為「庶子」,偷生的孩子,則會以「私生子」來登記。

     另外,「戶口調查簿」還會記註如「阿片吸食」、「天花」及「纏足」等,游竹萍表示,這些記註主要為了衛生管理之用,如「纏足」欄會記載是否「纏」及是否已「解」。

     日治時代「戶口調查簿」的欄位分類仔細且複雜,例如:「族稱」欄代表日本人的皇族、士族及平民之別;「種族」欄則是記載台灣人族別,如閩南系為「福」、客家人則是「廣」,原住民是「高砂(原稱:蕃)」,中國人則稱「支那」或「中」。

     隨著戶政管理的演進,這些雖然精確,但卻略帶歧視名稱的「戶口調查簿」欄位早已廢除不用。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無尾港田野調查 明年出論文

  • 2008-07-10 中國時報 【嚴培曉╱宜蘭報導】

 細說從前▲羅東高商舉辦暑期社科營,共41名各校高中生參加,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長鍾茂樹九日解說嶺腳永安宮歷史。(嚴培曉攝)

     「嶺腳永安宮是如何興建?」「無尾港石板屋建築材料從何而來?」來自羅東高商、宜蘭高中等校、41名學生,九日在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長鍾茂樹帶領下,走訪當地聚落及廟宇,學生將於當地進行兩個月調查,計畫明年初出版論文,呈現屬於高中生的宜蘭研究。

     羅東高商舉辦3天2夜暑期社會科學營,邀請無尾港文教促進會與岳明國小協辦,來自宜蘭高中、羅東高中、宜蘭高商、羅東高商及蘇澳海事等5校、41名學生報名,今年選定蘇澳鎮無尾港聚落及當地信仰作為調查對象。

     羅商組長簡瑛欣表示,營隊辦了4屆,每年選定不同研究主題,參與學員田野調查後撰寫論文,校方再集結出版,第1年作羅東鎮北成社區,也曾做過羅東民間信仰、宜蘭區域地理,學生的論文曾於教育部小論文比賽多次獲獎,吸引他校學生參加。

     又說,宜蘭縣史館兩年舉辦一次宜蘭研究研習營,參與的老師、研究生做完田野調查後,再發表成果,該校期望藉由該營隊,也呈現高中生的宜蘭研究。

     鍾茂樹九日上午帶領學員走訪無尾港聚落及宗教信仰,走到當地石板屋前告訴學員北方澳崖腳下有著豐藏「片岩」,取材方便又具防禦性,成為當地房屋最好的材料,另抵達嶺腳永安宮時,提及該座廟宇是漁民每人捐出5千斤石頭興建。

     學生聽得興致盎然,不斷地追問,鍾茂樹也不厭其煩地回答,這群高中生的暑假將在無尾港度過,校方預計明年一月集結學生們的論文出版。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幫果農促銷?台東釋迦入指考

  • 2008-07-04 中國時報 【唐嘉邦╱台東報導】

     「釋迦」是台東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今年首度成為大學指考地理科考題。考題問:「台東釋迦的產銷和西部地區相比,有哪些不利的區位因素?」台東釋迦農民苦笑說:「要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比在考題上作答難得多。」

     台東釋迦登上大學指考考題,也是今年唯一成為考題的台灣產品,考題詳細介紹了2005年台東釋迦面積及產量,皆占全台80%,1年可達2到3穫,以及適合生長的溫度等資訊。考題問:「就釋迦的產銷而言, 台東相對於西部地區,有哪些較不利的區位條件?」

     對於指考出現台東釋迦的考題,在李姓農民開玩笑說:「指考在幫我們做宣傳喔。」

     他說,指考的這個問題,正好就是現在農民們遇到的難題。包括交通不便、焚風影響、人口消費力低等,都是台東釋迦面臨的困境。

     他也希望藉由考題,讓其他縣市的學生了解釋迦這項作物,甚至是台東的天然環境,特別是對都市學生而言。

     指考考題有正確解答,但現實生活中,台東釋迦面對的問題,即使知道解答,要怎麼找到因應方法?才是最困難。

     李姓農民無奈地說:「這些問題早就存在,但真正要完全解決,比起考試作答要難得多。」

環島四十天 體驗台灣美

成大學生佘宜娟去年暑假與友人以四十天環島,從台中往南走,以宜蘭為終點。寶島的美麗讓她回味不已,不斷讚嘆:「台灣真的是個很美的地方。」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陳亭妤╱台南報導】

成大學生佘宜娟去年暑假與友人以四十天環島,從台中往南走,以宜蘭為終點。寶島的美麗讓她回味不已,不斷讚嘆:「台灣真的是個很美的地方。」

佘宜娟表示,嚮往大自然的生活,特別喜歡東部的景色,她說:「那裡遠離都市,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尤其是花蓮的六十石山,又稱小瑞士、金針山,盛產金針,滿山的金針花美不勝收,直到現在還讓她懷念。

玉山國家公園的山風瀑布,也讓她印象深刻。她笑說:「我們走了好久才看到瀑布,超累的,但站在那裡好像有天然冷氣,很涼快,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佘宜娟說,環島旅程讓她體驗到很多台灣的在地文化,像綠島民宿老闆的熱情招呼,請他們吃現炸的魚塊、魷魚絲,讓她感受都市裡所沒有的熱情,「當時學校要網路選課,老闆讓我們用他房間裡的電腦,人超好的。」

佘宜娟認為,大學生一定要把握暑假,靠自己的力量去環島或自助旅行,「將來可以這樣好好玩的時間並不多,要趁還是學生時趕快去。」她說,台灣的美麗讓她可以暫時拋開壓力,體驗不同風味的台灣,「旅遊讓我充電,讓我回來之後可以繼續努力。」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打造綠色夜市 高中生提建言

自由時報20080604
羅高學生呂昀儒(左二)、陳芷萱(左三)、陳定霖(右二)以羅東夜市當成節能減碳研究對象,左一和右一分別為指導老師蘇敬怡、校長游文聰。(記者江志雄攝)

〔記者江志雄╱羅東報導〕談到夜市,很多人只想到吃,國立羅東高中學生卻以羅東夜市為對象,研究如何「節能減碳」,他們建議,改採省電燈泡、增設資源回收桶,連回鍋油也可作他用,希望促使羅東夜市化身為具有環保概念的「綠色夜市」。

以羅東夜市節能減碳為題

3羅高學生參加全國競賽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捍衛地球大作戰」全國高中職競賽,羅高一年級學生呂昀儒、陳芷萱、陳定霖組隊角逐,從八百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晉級前十二強,本週六、週日到公共電視台參加總決賽。

總決賽仍以環保、節能減碳、抗暖化為主題,選手事前送交關懷社區計畫書,活動當天還有按鈴搶答項目,依照兩項分數總和分出高下;羅高三名學生以羅東夜市如何節能減碳,作為關懷社區主打議題,由地科老師蘇敬怡提供諮詢。

對呂昀儒等三人而言,羅東夜市從小逛到大,帶給他們數不清的快樂回憶,如果改用環保眼光來看,夜市存有不少待改善的空間,像未設垃圾桶及回收桶、多數店家用不可分解的塑膠袋和保麗龍餐具、使用高耗電燈泡、在開放式空間開冷氣、回鍋油欠缺妥善利用,店家牆壁多為混色,白天吸熱、夜間散熱,增加不少用電量。

食用油回收可再利用

學生概估,羅東夜市一天的食用油使用量約七十八公斤,回收後可製成生質柴油、肥皂用品;店家照明若全面用省電燈泡取代日光燈管,能省下四十五%電量。

學生建議,在夜市設公用垃圾回收桶,店家改用生物可分解的袋子與餐具,或提供瓷碗容器,把開放性用餐空間改成密閉式,牆壁以淺色系為宜,防止冷氣被過度使用。

利用遮雨棚集雨

他們還發現羅東夜市的柏油路易吸熱、積水,不如舖設磚塊地面,公部門應鼓勵店家善用宜蘭多雨天候,透過遮雨棚集水,經過濾再利用,長期下來應能省下可觀水費。

羅東鎮公所表示,羅東鎮相當重視環保,也感謝這三名同學的寶貴意見,將深入了解計畫內容,如果評估可行,有機會協調攤商付諸實行。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遙控直升機 災變監測跑第一

中國時報 2008.05.21  沈揮勝╱中興新村報導

 ▲水保局為突破災區惡劣地形限制,並掌握現場狀況,利用玩具遙控直升機搭載攝影機具蒐集數位影像資料,並即時傳輸作為救災參考依據。(沈揮勝攝)

     颱風季節即將來臨,面對著全台數百處可能發生土石流的野溪,政府如何掌握現場資訊?農委會水保局想出1個妙點子,利用遙控飛行玩家的直升機搭載攝影設備,突破地形和天候障礙,拍攝現場影像透過即時視訊回報,得以充分掌握救災時效與預後。

     水保局是在九十三年敏督利颱風等連續重大天災後,有感於災變現場及其源頭無法接近,常錯失因應及預後時機,而開始採用遙控直升機升空蒐集影像

     掌控資訊 突破地形障礙

     監測科長連榮吉說,之前已先和台大成大等單位合作多年,克服部分技術問題,近兩年,影像蒐集及傳輸技術相當成熟,目前多委託民間業者執行,成效相當不錯。

     連榮吉表示:「綜觀全球,我們是走在此時代科技的最前頭。」美國是曾利用無人載具蒐集軍事情報,但屬性與咱們不同。

     利用遙控直升機做災變監測的最大優點,是能夠掌握時效直入關鍵核心,取得最直接的資訊。其有效飛行半徑達兩公里,以台灣的野溪型態,只要開車趕到災場附近,即可有效掌握全盤,對監測人員的安全,也多了一分保障。

     克服視覺死角 勝航照圖

     連榮吉解釋,以往採用的現場參考影像,多止於航照圖,不過航照每5年才翻1版,資料失之老舊,常讓監測人員有「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感嘆。航照圖的另1項缺點是高空拍照,無法真正貼近現場,又容易被雲層遮擋而看不清楚。

     反觀遙控直升機,不但可以依操作者的需求突破雲層與地型障礙,克服視覺盲點與死角,且能立即而忠實地反映災場現況,對落磐、土方量的估算,以及救災規畫都提供最有利的參數。

     鎖定危險野溪 定期攝影

     目前國內執行遙控直升機監測的地區,包括南投縣上安、郡坑、豐丘地區,以及台中縣松鶴部落、新竹縣五峰鄉、桃園縣石門水庫上游各野溪等。

     這一些無人載具上所架設的機具包含DV錄影機和高像素數位單眼照相機,它們也可以透過遙控開機、轉向,以及攝、錄影等操作;其外層覆以真空透明薄膜保護,不但防潮、防水,在惡劣的天候下也能進行影像蒐集。

地名怪裡怪氣 居民見怪不怪

中國時報 2008.05.20  張力可、王貴郎、陳韋婷、林家群╱綜合報導

▲中和市成功南路將更名為成功路,與現有永和市成功路路牌一致,屆時恐讓外地人更分不清楚。(顏玉龍攝)

     中和成功南路居民經過10多年陳情終於正名,其實台北縣有不少地方也有類似諧音困擾,但多數民眾選擇和平相處,爭取更名的聲音並不大。

     五股鄉六福村10年前從五福村分出來,鄉代陳次芬說,當初不知為何取「六福村」,但確實鬧出不少笑話。現任鄉代金濟群曾任六福村首屆村長,他說9年多前村民大會通過改名,但鄉公所認為工程浩大不了了之。

     金濟群說,有年輕人填寫戶籍地址,被人笑「住野生動物園」,然而改村名牽動身分證、駕照、戶籍、土地房屋權狀等資料,所以即使村民大會通過改名,鄉公所也沒有執行。

     金濟群說,六福村民多已習慣,很少聽到人再要求改名。村民多以開玩笑心態看待,現任六福村長郭嘉模就會自稱「園長」。

     三峽鎮橫溪一帶有溪北、溪南、溪東3個里,3個里台語諧音不雅,溪北里的諧音「死爸」、溪南里似「死人」、溪東里似「死尪」,但3里里民早已見怪不怪。

     汐止市大同路2段有條岔路叫鄉長路,由於音同「香腸」,地方人以台語戲稱為「灌強路」。當地鄉長里里長蘇火土說,「香腸路」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並無不雅,居民反而覺得很逗趣,地方沒有更名的聲音。

     蘆洲昔日是淡水河沙洲,清朝乾隆年間有渡關宮的和尚到當地收租,蘆洲便稱「和尚洲」或「和尚庄」。日治時期1920年代,日人覺得「和尚」不雅改名鷺洲或蘆洲,現在只剩三重通往蘆洲的「三和路」為「和尚」遺跡。

     並非所有人都想換掉舊時俗稱,譬如三重市中心的重新路3段、過圳街及中山路一帶,清朝時叫「菜寮」,5年前捷運新莊線規畫設菜寮站,有官員建議改縣立醫院站或市公所站,但是許多附近幾個里的里鄰長,都堅持「菜寮」這個懷舊的名字。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原鄉踏查… 蘇敬菱、李易倫兩老師得獎

復興國中老師蘇敬菱(左)和北成國小李易倫老師(右),分別榮獲全國電子書和網業設計的銀牌、佳作,縣長呂國華昨天頒獎鼓勵。
記者吳淑君╱攝影

財團法人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原鄉踏查─全國鄉土電子書及網頁設計競賽活動」,競賽結果揭曉,由復興國中蘇敬菱老師拿下銀牌,北成國小李易倫老師得到佳作,縣長呂國華昨天頒獎,肯定他們是鄉土教材數位化的典範。

復興國中老師蘇敬菱是指導學生參加科展的常勝軍,她以台灣原住民部落圖騰文化為題做的「屬於我們的圖騰」,為自己贏得鄉土電子書鄉土藝術組銀牌,獎金2萬元,消息傳回校園,師生都為她高興。

蘇敬菱說,她在國內各地旅遊看到的紀念品都大同小異,很沒創意,但她到日本遊玩,發現著名的Hello kitty竟有地方限定版,她上網一查Hello kitty一年的授權費高達百億元,商機無限。

台灣原住民圖騰很有特色,透過教育專業與網路創意結合方式,讓學生認識、尊重、創意、融合、分享不同文化及展現部落活力,成為創意點子王也很不錯。

北成國小李易倫老師指導的「樂活騎車趣,北成自行車步道」,獲網頁設計地方生態及環境組佳作獎,他說,北成國小有SNG小記者社團,其中有個分支原鄉踏查組,每周六上午集合騎腳踏車到北成社區調查景點、生態、老地名、耆老訪談。

他教導學生學會用攝影機、相機、電腦,把身邊美好事物記錄下來,這次得獎讓他覺得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闖蕩的過程和體驗;他希望日後有經費拍攝相關鄉土影片,例如公視的下課花路米,把家鄉之美介紹給更多人知道。小神腦童窩網http://www.town-all.org.tw/,裡頭有其他得獎作品。

【2008/04/15 聯合報】

和平島教學行 認海藻買水餃

 
基隆巿中正國小學生昨天參加戶外鄉土教學,到和平島認識地質、生態,小學生摸到海藻,感覺很新鮮。
記者牟玉珮╱攝影

基隆巿中正國小兩班四年級師生,昨天把鄉土教學搬到和平島,愛鄉文化協會解說員使出渾身解數,介紹海邊生態、地質景觀等,還就地取材,教作海藻押花手工藝,師生也購買青苔水餃、石花凍等海味特產帶回品嘗。

中正區靠海,不少中正國小學生的家長也都從事漁業,為了讓小學生認識家鄉,中正國小今年第2年與愛鄉文化協會合作,把鄉土教學活動帶到和平島,昨天上午有兩班師生由愛鄉文化協會秘書藍秀鳳等人帶領,到和平島公園認識獨特的地質景觀及海洋生態。

藍秀鳳在海邊撈起海苔告訴小學生「等下你們要買回去的青苔水餃,就是這種海藻」,她解釋說,海藻依顏色分成紅、綠、褐、藍4種,除可食用,也用在工業和醫藥上。

她帶小學生找出紅藻、綠藻和褐藻,小學生聽得專心,有的學生忙做筆記,有的還拿著相機拍照。

解說員沿途介紹海邊植物、風化岩石,還提醒師生走在步道上時不要奔跑,免得濕滑摔到。小學生見到海邊頁岩不敵風吹雨淋,好幾顆掉在邊坡護網,砸凹了鐵網,不禁張大了嘴,看到生痕化石上隨處可見的管狀生物痕跡,好奇的摸了好幾下,也有人趕快拿出量尺比一比。

【2008/04/11 聯合報】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研究特權 突顯學術傲慢

中國時報 2008.03.11 
陳權欣╱特稿

     中央大學三月七日在新竹縣頭前溪畔引爆七百五十公斤炸藥,引起三級有感地震,事後校方緊急出面道歉。沒想到事隔兩天,又被爆料同一時間,也在新竹縣尖石鄉山區進行另一起震爆,校方再度被動默認。研究單位這種「擠牙膏式」的默認與道歉,深埋在學術的傲慢之下。

     中大去年十月曾在南投日月潭附近進行五百公斤乳膠炸測實驗,獲得很好效果,未引發民眾恐慌。但中大愈往北進行人工震源實驗,炸藥分量愈重,造成新竹地區三級有感地震,說明這種實驗還是有風險。

     根據中大公布的資料,在南投那次測試,獲得很多數據可深入探討臺灣懸之已久的地層結構問題,也提供不少寶貴資料,做為相關主管關於地震定位之準確性。

     問題是,實驗數據資料的取得固然珍貴,但過程中卻看到學界的傲慢與對環境生態的蹂躪。

     學者專家在頭前溪兩條斷層帶附近放置炸藥,不必向主管單位申請,不考慮是否為主要水源區,炸完走人。老百姓在自己山區砍一棵樹,都要被告發處罰,怎會心服。何況很多民眾還被引爆的炸藥嚇得要死。

     頭前溪畔引爆炸藥是如此,尖石山區那羅部落溪谷也如此,難道只要打著學術研究名義,就享有特權?最不可思議的是,研究團隊在尖石山區引爆炸藥後,沒有收拾善後,連吃剩的便當盒與剩菜剩飯都隨意丟在溪谷,讓人看了搖頭。